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不同看法.
一、对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说明
先说美国物质生产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的萎缩。这可以从这个时期美国轻、重工业产品的进口量在全国对这些产品的使用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大幅度上升里看得很清楚。
下面是这方面的一些主要情况:
机床:197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9.5%,2000年上升到59.4%;
电气设备(包括特种变压器,汽轮机,水轮机,天然气涡轮机,以及发电机部件):1972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2%,1999年上升到25.1%
汽车和汽车部件:1972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2.5%,1999年上升到34.2%;
陶瓷建筑材料:1972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35.4%,1997年上升到61.8%;
家用炊具: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2.1%,1999年上升到35.3%;
男女外衣: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29.9%,2000年上升到52.5%;
男用长裤和衬衫: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6.1%和42.9%,2000年分别上升到48.3%和71.9%;
女用罩衫:1990年,进口量在全国的使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为47%,2000年上升到72%。(以上见《行政人员情报述评》,2001年1月19日第 19—23页)
就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到世纪末约35年美国轻、重工业产品进口的总体形态而言,它一直呈现大幅度直线上升态势。这两类工业产品的进口金额,1965年为30亿美元左右;1981年,就上升到2651亿美元;lop年,已经上升到4983亿美元;到2000年,它就大步上升到12150亿美元,相当于1965年的30亿美元的405倍。反过来说,这405倍基本上反映出了35年来美国轻、重工业生产萎缩的概貌。
2楼
美国之所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主要原因在此。
现在再说事情的第二方面,就是由包括“套利基金”(又称“对冲基金”)、“股票指数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亦即美国虚拟经济的恶性发展。
美国虚拟经济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它诞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九十年代中期以后恶性发展。这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的大规模金融赌博,是美国各种泡沫经济之母。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额的膨胀,当时(截止于1998年6月 30日)记载的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所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是45万亿美元。随后,这种金融赌博的规模又大大向前发展了。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到1998年年底,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已经超过20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20倍以上,而华尔街是世界上从事这种金融赌博的最大赌场。(同上,2000年12月 15日第12、14页)除它以外,还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它是世界上从事这种金融赌博的第二大赌场。另外一个大赌场是伦敦。从 1997年发端于东南亚、继而扩展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那一场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和发展以来,美国的这种金融衍生品赌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局部受挫,然而还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这是一颗定时炸弹。它一旦爆炸,不仅对美国、而且对全世界都将是一场大灾难。
美国虚拟经济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股市交易。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于金融赌博家们的疯狂炒作,美国股市市值恶性膨胀,到2000年3月达到顶峰。
[ Last edited by k50 on 2005-5-27 at 14:12 ]
3楼
美国股市主要由道·琼斯加权平均指数(以下简称道指)、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以下简称纳指)和标准普尔综合指数(以下简称标准指)组成。道指是美国历史最老的股票指数,由美国30家巨型垄断企业的股票市值构成。它的队伍经历了多次变化。现在的道指是由美国铝公司、美国捷运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波音公司、花旗银行集团、杜邦公司、埃克森与美孚公司(Exxon Mobil Corp)、通用电气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惠普公司等30家巨型垄断工、交、金融公司的股票市值组成的。由于这支队伍家家个头庞大,利润通常有保证,华尔街的金融赌徒们对它发起冲击不是很容易。纳指历史较短,以经营科技公司的股票为主。它是随着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舆论制造工具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对“新经济论”的大肆炒作而迅猛发展起来的。由于科技公司的建立历史一般较短,其基本态势是一哄而起,而且大都依赖风险投资生存,它们的股票容易遭受金融赌徒们的袭击。标准指由包括摩托罗拉公司、伊顿公司、希尔顿旅馆公司、希尔顿工业公司、道·琼斯公司等美国500家历史较老、规模较大的工、商、金融公司组成。由于它主要是由这一个群体形成的,金融赌徒们要对它发动攻击,也不是很容易。然而从2000年3月刮起的这一股金融风暴中,无论是道指、纳指和标准指都在不同程度上无一例外地受到了冲击,而以纳指所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现在要说的是2001年1月以来的情况。
2001年第一季度,上述三种指数都在继续下降。到2001年3月30日,道指从2000年12月底的10768降到9878.78,纳指从2000年12月底的2470.52降到1840.26,标准指从2000年12月底的1320.41降到1160.33。如果按百分比,2001年第一季度,道指下降8.4%,纳指下降了25.5%,标准指下降了12.1%。今年4月,上述三种指数继续下降,但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曲线。具体地说,4月2日(1日为星期日,股市闭市)到 16日,上述指数基本下降;17、18两天,指数大幅度上升;19日到月底再曲线下降。5月份,股市仍然保持这种曲线升降态势,但总的水平比3月底略高,其中以道指的上升较为明显。
关于熊市的标准,美国金融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为从高峰下降15%,另一种为下降 20%。无论是按照前后哪一种标准,从 2000年3月上旬的顶峰到今年3月底,上述三种指数都已进入熊市,而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指则不仅早已进入熊市,而且已经崩溃(2001年3月20日,它已经从2000年3月的顶峰下降了63%)。
4楼
美国股市是否已经降到了谷底,现在还很难说。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美国经济总体上是继续恶化的趋势;第二,从2001年2月起,投资人已开始从美国的投资基金中抽出资金。这在美国股市历史上是罕见的。近几十年来,只有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事件以后才出现过这种现象。(路透社2001年3月16日纽约电讯)
现在美国有些报刊正在谈论出现“泡沫经济第二阶段”或曰“双泡沫”的可能性,意思是在美国政府部门货币政策的刺激下,已经大幅度下跌的股市再次大幅度上扬,形成另一次泡沫。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但不是很大。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影响股市升降的临时性因素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内政、外交等等都可能发生作用,但证券赌博家们下赌注的主要依据是美国经济状况,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升降,股市的升降基本上是随着各种经济信息,特别是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走的。尽管美国有关政府部门近几个月来在不断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刺激经济,但目前已经恶化的美国经济和上市公司的利润状况短期内难以好转。
总之,一方面是物质生产的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是虚拟经济的恶性膨胀,这就是美国“赌博资本主义”的实际含义。“赌博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充分说明了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显示了美国经济貌似强大、实际虚弱的本质,反映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腐朽。
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处于始发阶段
按照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从2000年第三季度起,美国这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已经结束,它已经向一场新的经济危机迈进了。现在,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
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0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下同)为4.8%,第二季度为5.6%,成为一个分水岭;第三季度即降到2.2%,第四季度进一步降到1.0%;今年第一季度的增长率,美国政府商务部
5楼
不相信政府商务部的那个“预先估算”。政府商务部5月25日公布的那个经过修改的“初步估算”已经证明,格林斯潘对经济状况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联储这次降息的9天以后,即5月24日,格林斯潘先生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公开演讲。他说:“经济低增长的时期并没有结束。我们还没有消除经济的虚弱状态将比目前的预期更为严重的风险。”他明确指出:引发这次经济严重虚弱的原因,是“生产过剩”、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产品“生产过剩”,而“调整的降临又比大多数企业家的预期早得多”。此外,他还具体谈到了以下几点。第一,“就整体而言,企业利润已处于虚弱地位,特别是高技术公司的利润虚弱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高技术公司前一个时期的严重过度扩张留下了随之而来的供给过度的遗患。”“尽管库存在下降,但高技术产品的库存量仍然很高,大规模清除这类产品库存的时期还在前面。”第二,“在资本投资的需求方面,问题更为严重。……对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已经下降。”第三,由于个人拥有财富的下降,已经处于疲软状态的“消费者开支在今后几个季度存在着继续下降的危险”。(美联储2001年5月24日发表的格林斯潘演讲全文)
第四,就在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了上述那个“预先估算”的两天以后,即4月29日,美国政府财政部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政策决定机构——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也在华盛顿发表了一个“预先估算”,把它在2000年9月布拉格会议上对美国、欧洲、日本2001年经济增长率所作的估算一律向下做了调整,其中美国200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调为1.5%。这当然仍然是一种“预先估算”,但它是在“美国经济的下降程度比原先的预期更大”(路透社2001年4月29日华盛顿电讯)的基础上做出的结论。
实际上,据《经济学家》引用的美国官方数字,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的工业生产的产出折成年率,下降了4.7%,处于上次经济危机结束以来最虚弱的地位。
对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2001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就说到此为止。
关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具体地说,就是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内由7位经济学家组成的“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作为鉴定“经济衰退”(即我们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标准(我在美国期间,曾经就此问题与全国经济研究所的有关负责人交谈过),我在拙著《三说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危机》(以下简称《三说美国》)里曾经提出异议,并主张把(1)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或两个季度以上,加(2)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加(3)工商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盈利还是亏损),再加(4)工人阶级的实际处境,作为鉴定美国经济危机的标准。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补充标准,因为美国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是很复杂的,不能把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作为鉴定美国经济危机的唯一的标尺。比如,有时,一年之中第一、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但第二季度处于停滞状态或略有回升;有时,在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以前,这个总值已经下降,但没有达到负增长的程度,而在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以后,国民经济实际上在继续下降,但也没有达到负增长的程度;有时,国内生产总值两次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但在这两次之间隔着一个停滞或略有回升的短暂阶段,如此等等。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上述鉴定标准,这里说的第一种情况就不算“衰退”;第二种情况要斩头去尾,只取其中间的两个负增长季度作为“衰退”的起点和终点;第三种情况就要把一次严重经济危机定为两次温和“衰退”。显然,这种鉴定是不符合实际的。另外一种普遍存在过的情况是,在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以前和以后,工商企业经营不振,利润下降或亏损;工人阶级的失业率上升,甚至是大幅度上升。按照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的上述鉴定标准,就只把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的那两个季度作为“衰退”的起点和终点,把它以前和以后的工商企业经营状况和工人阶级的实际处境一概置之不理。这显然也不符合实际。
6楼
截至2001年9月为止的12个月,美国工商、金融企业经法院批准破产和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案件达38490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余起。[注25]其中,仅2001年上半年,破产倒闭的网络公司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倍以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期间,不算银行,就有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从2001年4月起,这股巨型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之风越刮越猛。按时间先后次序,其大致情况如下:
4月2日,历史悠久的巨型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申请破产;
4月6日,加利福尼亚规模最大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申请破产;
4月17日,业务遍及全国的温斯塔尔电讯公司申请破产;
6月1日,位于弗吉尼亚州阿什伯市的PSI网络公司及其24个分支机构申请破产;
6月11日,LTV钢铁公司申请破产,成为这场危机期间破产的十几家钢铁公司之一;
7月9日,位于奥克兰的著名Webvan网络公司破产;
8月15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网络公司的先驱、向各网络公司供应技术及相关设备的Egghead公司申请破产;
8月20日,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商品零售连锁系统——阿默斯百货公司申请破产;
9月28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拥有巨额资产的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申请破产,随后宣布于2002年2月关门停业;
9月28日,仅在一年前在美国著名赌城拉斯韦加斯附近耗巨资建筑了一座大型休养场的阿拉丁赌博公司申请破产;
10月12日,美国著名的生产一次成相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申请破产,关闭了它所有的315家商店;
10月15日,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申请破产;
10月19日,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分店分布于洛杉矶、纽约、拉斯韦加斯等地的星球好莱坞饭店公司申请破产;
11月13日,阿拉默全国小轿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ANC租赁公司申请破产;
11月15日,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市、历史悠久的伯灵顿纺织公司申请破产;
12月2日,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世界著名的安龙能源公司申请破产。 迄今为止,美国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已创战后以来美国历次经济危机之最。现在,美国这场危机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随着这场危机恶化阶段的继续,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还将会进一步增加。
空前规模的企业破产,就是对生产力的空前破坏。
(4)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下降。
美国企业用于新厂房和设备方面的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开始于2000年后期。2001年头三个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下降。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下降0.2,第二季度下降14.6,第三季度下降11.9。
固定资本投资是企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表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将继续发展。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高科技设备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年初到2001年上半年,企业对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由增长20转为负增长10。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对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投资甚至下降了14.5。
高科技的研究、开发、生产,主要靠风险投资。美国的风险投资在2000年第一季度达到高峰,随后即连续5个季度下降。与2000年第二季度的风险投资相较,2001年第二季度下降了66。
企业对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的投资剧烈下降,表明美国的高科技产品生产将进一步下降。而风险投资的下降达到2/3,势必对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起巨大的抑制作用。这对美国生产力发展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对这场经济危机势头的扭转,也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是金融业危机进一步发展。
关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险境和股市交易的恶化,本文第一部分已经说过了。现在要说的是美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
首先是银行业收不回来的坏帐大幅度上升。根据有关金融机构的统计,逾期无力偿还的银行贷款,2000年占银行贷款总金额的3.4,2001年头9个月已大约达到10。与2000年同期相较,2001年上半年,全国银行勾销的坏帐上升了45。
截至2001年10月中旬,一系列巨型银行的利润额显著下降。其中包括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弗利特波士顿金融公司,纽约银行公司,韦尔斯法戈银行公司,以及包括莱曼兄弟公司在内的多家投资银行。
在这场危机期间,濒临破产、被兼并的巨型银行,是杰·普·摩根银行公司。2001年3月,菲诺瓦金融集团公司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之一。还有一家正式宣告破产的银行,就是位于伊利诺斯州境内的苏必利尔银行公司及其18家分行。有关这后一件破产案的官司至今尚未了结。
为了挽救美国的金融业(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股市交易和商业银行)和制止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同时紧急采取了两手。
第一手是降低利率。从2001年1月1日到12月11日,已经先后11次降低利率,把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到1.75,把贴现率从5降到1.25。美联储在2001年,无论降息次数之频繁,还是降息幅度之大,在战后以来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第二手是增加货币供应量。美国的货币1(M1,即流通中的货币加活期存款),1999年6月为10998亿美元,2000年6月增加到11053亿美元,2001年5月再增加到11174亿美元;货币2(M2即货币1加不能随时用支票取款的“储蓄帐户存款”,加银行管理的货币市场几种基金,加简称CD的10万美元以下的定期存款),1999年6月为45171亿美元,2000年6月增加到47878亿美元,2001年5月再增加到51669亿美元;货币3(M3,即货币2加巨额定期存款,加各种金融机构基金,加欧洲美元存款,加“再购买协议”,最后一项主要是“联邦基金”),1999年6月为62279亿美元,2000年6月增加到68108亿美元,2001年5月再增加到75001亿美元。2001年6月到11月,美联储又大量增发钞票,仅同年9月17日这一天就发行了570亿美元。
美联储在2001年如此急如星火、大刀阔斧地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其效果如何呢?答案在本文前面已经有了。它既未能阻止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陷于险境,未能扭转股票市场的颓势,也未能防止美国这场经济危机朝恶化阶段发展。它采取的这些措施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危害美国十余年的“停滞膨胀症”的再现。
7楼
再说小布什总统的财政政策。他已经付诸实施的2001年7月到9月间的第一次减税,实践已经证明,对抑制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没有起任何作用。他增加军费开支,开始打了一场“反恐怖战争”,其用意之一是运用凯恩斯“战争增加财富”的理论,藉以制止这场经济危机的发展。这场“反恐怖战争”情况复杂,我们对其性质姑且不予评论,只限于考察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迄今为止,小布什总统打的这场战争对制止这场危机的发展是否收到了成效呢?事实说明:没有。最近,布什政府公开扬言,下一步还要扩大这场“反恐怖战争”的范围。至于能否收到效果,也还要看。我们现在至少可以说,他的父亲老布什总统1991年打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湾战争,并未能制止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发生的那场经济危机的发展。他这次效法他的父亲,其效果不大可能比他父亲的经历更好。相反,由于发生了经济危机,政府税收收入下降;加以包括军费在内的开支增加,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总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升。2000年10、11月,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已达350亿美元;2001年,截至12月20日止,10、11、12月的财政赤字再上升到637亿美元。
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和小布什政府的财政政策为什么不能收到他们预期的效果呢?一句话,是美国堆积如山的债务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关于这个债务问题,本文上面已经说过了。
第四,是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积累进一步加深。其主要表现如下:
(1)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统计,在这场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止,美国失业工人已上升到816万人。
由于美国官方对民间劳动力总数和真正失业人数的统计方法不科学,甚至故意缩小(对黑人的失业更是如此),它公布的失业人数与实际失业人数相距甚远。一般地说,就它公布的失业人数增加一倍,才大体上符合实际。这样,到2001年11月,美国的实际失业人数就是1632万人。
与经济危机的发展相较,美国雇主解雇职工通常是滞后的。何况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还刚刚开始。因此,美国工人阶级的失业状况今后还将进一步恶化。
(2)这场经济危机,美国工人阶级失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批科技职工被解雇。
根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放的大型公司解雇职工的专题新闻节目,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0月止,决定解雇职工的商品零售公司共10家,决定解雇职工的航空公司共14家,决定解雇职工的包括石油、快餐、咨询等多种类型公司共25家,决定解雇职工的制造业公司共56家,而决定解雇职工的高科技公司就有170家;这最后一种,如果再加上决定解雇职工的32家因特网公司,就达到202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类公司之上。还需指出的是,在上述制造业公司中,有一些也是高科技公司,如联合技术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等。上述170家高科技公司中,仅朗讯科技有限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等6家,决定解雇的职工就达176000人。
这场经济危机,美国各高科技研究、开发区的职工收到的打击最沉重。硅谷即为其显著例证之一。2000年9月,硅谷失业率还只有1.8;到2001年9月,那里的失业率已上升到5.9。[注38]仅2001年7月26日一天,硅谷及其邻近地区被解雇的高科技人员即达31000人。《洛杉矶时报》称这一天为“高科技糟糕的一天”。
(3)2001年,美国家庭总共约为10500万户。其中,6000万户以上为低收入户,每户年收入在25000美元或以下。他们还都是在业的工人群众。
设在华盛顿的“全国低收入住房联盟”于2001年10月发表的一篇报告说,在全国各地,领取联邦政府规定的最底工资的在业工人无力支付廉价房租。要支付廉价房租,他们的工资必须等于政府规定的最底工资269。
因此,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人数正在大幅度上升。其中,又以纽约市的上升幅度为最高。
(4)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约40的美国失业工人同时失去医疗保险。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工人根本没有医疗保险。
美国是一个医疗费用极高的国家。工人群众一旦生病,没有医疗保险,就只有等死。就是那些由劳资双方各出一部分资金、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医疗保险合同的公司(这通常是一些大公司),工人生病也不是完全保险。因为这些医疗保险,有一些只保工人,不保工人家属;有一些只保一般疾病,不保重病。
(5)2001年,在这场经济危机期间,世界最富的美国,约有2330万人处于饥饿之中。
美国政府原来发放“食品券”,为穷人提供廉价食品。1996年,美国联邦国会通过了《个人责任与工作机会法》。此后,有资格领取“食品券”的人数大幅度下降;大批穷人只能依靠私人慈善机构的施舍才能勉强维持生命。
第五,是“9.11事件”(包括事后发生的炭疽病在包括华盛顿、纽约在内的全国各地的反复传播、感染)对美国国民经济的冲击,尤其是对金融业(包括保险业)、航空业、旅游及其与之相关的行业的打击为最严重。这也成为加剧这场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联邦国会迅速通过了金额达400亿美元的“反恐怖和经济重建计划”,加上金额为150亿美元的“航空业援助计划”,但等于杯水车薪,对制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基本上起不了作用。
最近几个月来,特别是从11月的感恩节和12月的圣诞节期间,尽管包括各大商品零售连锁店在内的零售商对商品价格大幅度打折扣,使出各种招数吸引顾客,商品销售仍然疲软。在通常时期,这是美国商品销售旺季,商品零售总金额占全年50以上。2001年,这种商品销售旺季没有出现。这种现象显示,美国轻、重工业将被迫进一步减产裁员,使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
r> 由此可见,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恶性发展,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处于衰落阶段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趋于激化的结果。
发表于:2005-05-27 06:35只看该作者
8楼
就長期而言我們都會S
发表于:2005-05-27 07:04只看该作者
9楼
呵呵,洋洋洒洒,是楼主自己想出来的?
10楼
关于美国物质生产或曰实体经济萎缩的现状,本文在下面有关部分将要提到。此处只说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
截至2001年8月止,美国的基础设施状况如下:
堤坝:全国各条河流上处于不安全状态的堤坝达2100座以上。仅在最近两年,堤坝溃决的事件就发生了61起。
道路:全国1/3的公路处于损坏或待修状态。道路损坏导致的人员死亡平均每年高达13800人。
桥梁:据联邦公路管理局判断,截至1998年,全国约29%的桥梁处于结构缺陷或功能老化状态,其中许多都已不能使用。
城市公共交通:全国94%里程的城市公共交通线靠公共汽车,轻轨铁路和地铁严重不足。
航空运输:最近10年来,全国空运增加了37%,但机场设施仅扩充了1%。2000年,由于机场跑道严重不足,起、降的飞机接近相撞的事件发生了429起。
学校:全国75%的校舍设施过于陈旧或过分拥挤,不能应付需要。
饮用水:全国54000社区中相当一部分的供水系统已经或接近过时;其中一部分供水带有病菌或寄生虫。
污水处理:全国16000污水处理系统超负荷运转;一些城市的下水道构筑年限已满100年,未经修理;全国35%到45%的地表水已不符合使用标准。
上述情况,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现在再说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由包括“对冲基金”、“利率期货”、“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等在内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和股市交易组成的美国金融赌博业、亦即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现状。
截止于1998年6月底,美国各种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为45万亿美元。33个月之后,即2001年3月,它们拥有的金融衍生品总金额就上升到85万亿美元。从2000年7月到2001年6月,仅美国银行界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即增加了24%,达到48万亿美元。
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第25章里,以银行的存、贷款运转速度为据,论述了“信用和虚拟资本”。马克思这部巨著的手稿,是他在1883年逝世前拟就,由他的战友恩格斯事后整理,于1894年出版的。当时,所谓金融衍生品交易还连一点影子也没有。这种金融赌博,是在《资本论》第三卷出版100年以后才在美国大规模发展起来的。在从事大规模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今日之美国,“虚拟资本”的规模比马克思当时所作的论述高出了成千、上万倍。
此事具有极大的危险性。以美国最大的银行杰·普·摩根-大通银行公司为例。2000年年底,这家银行公司拥有的资产为7150亿美元,发放的贷款为2120亿美元,拥有的股本为420亿美元,而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即达245000亿美元。这就是说,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金额等于它的全部资产的34倍,等于它发放的全部贷款的116倍,等于它的全部股本的580倍。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一旦它持有的金融衍生品亏损1/580,就等于把它拥有的全部股本一扫而光!美国银行界1994年发生的银行家信托公司(它是美国著名的一家大银行)破产,被德意志银行收购;2000年,杰·普·摩根银行(它在历史上曾经长期是摩根财团的核心)濒临破产,被大通银行兼并,都是由于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发生亏损的结果。1998年,美国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也是由于经营金融衍生品发生巨额亏损的结果。
“9.11事件”的后果之一,是它对美国金融界的严重打击。在纽约那两幢高耸入云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里设有分支单位的美国金融机构,包括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美林投资银行、莱曼兄弟投资银行以及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许多银行,还有不少包括日本、西欧在内的外国银行。特别严重的是,由纽约清算协会为纽约地区银行界设立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被摧毁。它的计算机系统专门用于清算美国国内和国际银行间的支付关系。美国、西欧、日本的各大银行都使用这个系统。它每天处理的清算业务达242000笔,通过它转移的资金平均每天高达12万亿美元,包括在世界各国间全部美元支付总额的95%。这个系统被摧毁,不仅打乱了美国的金融业务,包括金融衍生品交易业务,而且也使国际金融系统发生连锁反应,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系统面临崩溃的险境之中。
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的一种金融赌博。
上述事实说明,第一,这种金融赌博业的空前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第二,这种规模庞大的金融赌博具有高度的虚弱性;第三,这种金融赌博业的大规模发展,是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腐朽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关于美国股市,我在《三论》里曾说过两点。第一,我当时指出,在目前美国经济形势下,股市出现“双泡沫”的可能性不大。这一点已为半年多来的事实所证实。在此期间,美国股市走势的态势虽然随着各种经济信息、上市公司盈亏信息以及“反恐怖战争”的影响而时起时伏,时涨时落,但基本上仍然停留在原地,变化不大。第二,我当时指出,由于股市暴跌,从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投资人一共损失了7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迄今为止的最新数字是,丛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总值从18万亿美元降到11万亿美元[注8];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投资人损失的金融资产仍为7万亿美元。到2001年12月中旬,尽管美国政府大幅度增加军费,从事“反恐怖战争”,导致军工生产增加,军工企业股票价格上扬,但美国股市的总体形态基本上仍然是如此。
在低利率的条件下,股市本来是有可能大幅度上升的。但这一次,由于美国经济的整体严重虚弱,这种可能性没有变成现实。
空前规模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陷于崩溃状态和股市大量金融资产灰飞烟灭,反过来又要给美国经济带来严重打击。
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已进入恶化阶段
由私人出面主持、国私出资合营的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是美国朝野承认的“经济衰退”权威验收机构。美国发生的“经济衰退”或曰经济危机是否真实,及其起、止时间,严重程度,等等,要由它察看、验收,经过它通过、认可,才算定论。
2001年9月26日,这个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发表公报,裁定2001年3月为美国经济活动的高峰,也就是一场新的“经济衰退”的开始。公报就此裁定解释了三点。第一,“一场衰退就是整个经济活动发生的持续若干个月份的明显下降,尤其是工业生产、就业人数、居民实际收入以及批发、零售商业的显著下降。”第二,“一场衰退必须包括产出量和就业人数的大量下降。”“2001年3月,就业人数达到高峰,随之下降。”到同年10月,“累计的就业人数已经下降了约0.7%,已相当于一场通常衰退的降幅2/3。”工业生产“在2000年9月已达到高峰,这个指数在随后的12个月里持续下降,降幅已接近6%,超过了此前多次衰退的平均降幅4.6%。”第三,在裁定此次“衰退”时,委员会采用了按月统计的指数,“没有给予国内生产总值以过多的重视,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只按季度计算,而且它还要经过多次、大幅度修正;”而“按月计算的指数则很少需要修正。”
需要指出的是,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主席罗伯特·霍尔早在2001年6月18日,就曾就此次“衰退”的鉴定方法做过公开说明。
那么,霍尔先生为什么要在该委员会对这场“衰退”正式做出裁定的三个月之前就这次鉴定方法做出说明呢?
这是因为,该委员会对此次鉴定方法作了修改,其方法与以往历次都不相同。
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
第一,该委员会以往都是由7位美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学家组成,这次只有6位。
第二,该委员会过去鉴定“经济衰退”,是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两个季度或以上为标准。这次既不按季度,也不采用国内生产总值,而是按月计算;计算的内容包括工业生产、就业人数、居民实际收入和批发、零售商业的现实状况,其中又特别强调了就业人数和工业生产状况。
第三,该委员会过去是在一场“经济衰退”结束以后才做鉴定,裁定“衰退”的起、止时间;此次是在“衰退”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就提前做出鉴定,而且只指出了这场“衰退”的开始时间,不说“衰退”何时结束。
第四,该委员会此次对“衰退”采用了“高峰”和“低谷”的提法,这与过去也是有所区别的。
应当指出,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这次改变鉴定方法,含有合理成分。这是因为,它此次强调了国民经济的实际运转状况,特别是它重视了工人阶级的就业状况和居民实际收入状况。这些都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该委员会这次抛弃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鉴定“衰退”的标准,这又是不合理的。因为尽管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含有相当大部分的虚拟经济成分,但它毕竟是衡量国民经济综合状况的一条重要标准。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在一篇评论中特别注意到了这一点改变。
让我们来看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根据美国政府商务部公布的统计,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2000年第一季度(折成年率,下同)为4.8%,第二季度为5.6%,成为一个分水岭;第三季度即降到2.2%,第四季度降到1.0%;2001年第一季度为1.2%,第二季度降到0.3%;第三季度转为负增长1.3%。美国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第三季度的负增长幅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的负增长幅度。
因此,按照我的上述标准,就国内生产总值而论,美国国民经济的这次高峰应当是2000年第二季度;也就是说,美国这场新的经济危机、或者说危机的始发阶段是开始于2000年第三季度,而不是全国经济研究所“工商业周期”鉴定委员会所裁定的2001年3月。
第二,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开始于何时?
按照该委员会的裁定,应当理解为2001年4月。而按照我的上述标准,这场危机的恶化阶段应当是2001年第三季度。这个阶段何时结束,目前还很难说。
至于危机的第三阶段,即一场地震后的余震阶段,我们之间还会发生分歧。
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特点、即它与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发生的历次危机的不同之处主要是,它是由美国经济学界所说的“科技泡沫破灭”、即高科技公司“生产过剩”引发的;而“科技泡沫破灭”又反过来加剧了这场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这种现象,在战后以来的美国经济危机史上是首次出现。
“科技泡沫破灭”的主要表现是:
(1)从2000年3月起,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指数迅猛下跌,在短期内即陷于崩溃状态。到2001年年底,这种崩溃状态一直没有改变。
2001年,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技术硬件指数”(即生产、经营技术硬件公司的股票指数)也大幅度下降。
(2)个人用电子计算机(PC)的销售量,2000年后期即开始下降;2001年头三个季度,它的销售量又逐季连续下降。这种现象,在个人电子计算机产生以来的历史上从未发生过。
据主持个人电子计算机市场研究的美国国际数据公司预测,2002年,个人电子计算机市场仍将处于乌云密布状态。
个人电子计算机市场的不景气,也把电信产业拖垮了。
(3)根据现有统计材料,到2001年6月底,由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半导体和其他相关电子产业组成的美国高技术产业的设备利用率,已降到67.5%。这种严重情况,是美国资产阶级舆论工具所制造的“新经济论”出笼以来第一次发生。
(4)美国各个世界著名的高技术研究、开发区几乎无一例外地陷于衰落状态。
首先是硅谷。这次科技股市的崩溃,使硅谷的高科技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截至2001年7月9日止的一周之内,位于硅谷区域的所有高技术研究、开发公司一致采取了一种极其反常的措施:关门停业;在美国国庆节——7月4日,即国家规定的休假期间,让全体职工都去休假;休假期间从职工每年的休假时间中扣除。它们通过关掉办公室灯光、削减合同工、侵蚀职工的休假时间等手段,以削减开支。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硅谷的各个停车场停留的小轿车密密麻麻,现在却是空空荡荡。用《旧金山纪事报》的说法,这一周之内,硅谷变成了一座“鬼城”。硅谷的这种反常行动波及到整个旧金山湾区,其消极影响甚至扩散到加利福尼亚全境。它加剧了加利福尼亚的经济危机,包括房地产危机。
另一个高技术研究、开发区——弗吉尼亚到华盛顿特区之间的走廊地带,受到的冲击也很严重。区内许多高技术研究、开发公司破产。商业用建筑物的空房率成倍上升。
美国其他高技术研究、开发区,包括东起马萨诸塞州环绕波士顿市的第128号公路沿线、西到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西南部的硅林在内,也都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打击。
三,这场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进入恶化阶段以后,决定这场危机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如下:
第一,是堆积如山的债务。
如今的美国,是一个债务缠身的国家。它是一个富国,而且是世界首富。尽管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含有大量虚拟成分,但日本、西欧也基本上是如此,因而可以比较。现在美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0万亿美元,没有任何一个西欧大国或日本能与它并肩而立。然而美国又是世界上负债率最高的国家。截至2001年第一季度止,它的负债总金额已高达315000亿美元,等于它的国内生产总值三倍以上。在世界历史上,这是规模空前、危险性最大的“债务泡沫”。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入衰落阶段以来,由三权分立的美国国家政权执行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的债务政策的结果。由此可见,美国的富是虚胖,是浮肿;它是一个强国,然而它又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
这315000亿美元的债务,分为两种,即内债和外债。其中内债为295000亿美元,外债为2万亿美元。
内债主要是三种。它们分别是:
(1)政府、包括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债务。这种债务,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急剧上升,80年代里根政府任期内达到高峰。到2001年第一季度,政府累计负债总金额为7万另800亿美元;其中联邦政府负债总额为55000亿美元,每年支付利息达2000亿美元。
(2)工商金融企业债务。这种债务,1980年为2万另500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5000亿美元,到2001年第一季度再上升到151800亿美元;其中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负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3)居民债务,包括信用证贷款逾期未还和购房抵押贷款。1978年,这种债务为约1万亿美元,1990年上升到36250亿美元,2001年第一季度再上升到72280亿美元。
2万亿外债主要为两种,一种是外国政府购买的美国联邦政府债券,另一种为美国用美元支付、从国外进口商品所欠的债务。
上述债务,2001年后三个季度都上升了,其中又以联邦政府债务的增加最为明显。
如此庞大的债务,既是这场经济危机进一步恶化的重要根源,又是治疗这场经济疾病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是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实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1)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2001年12月14日公布的统计,到同年11月,包括工厂、矿山和公用事业(供水、供电、供应煤气)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已经连续14个月下降,其下降时间之长为二战结束以来美国经济危机史上所未见。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的降幅折成年率,为6.8%;第二季度为4.4%,第三季度为6.2%美国工业的主体——制造业也随之大幅度下降。由于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大幅度下降,美国著名的汽车城底特律已再一次陷于衰落之中。
同样是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统计,美国工业的设备利用率,以1992年为100,2000年4月为82.5%,其中制造业为81.8%;2001年1月降到79.4%,其中制造业降到78.4%;2001年3月降到78.9%,其中制造业降到77.5%;2001年5月降到77.4%,其中制造业降到76.0%。这已经是1983年8月以来的最底利用率了。但是,它们这一次还没有降到谷底。2001年11月,工业设备利用率进一步降到74.0%,其中制造业设备利用率也相应下降。这就降到谷底了吗?从目前美国国民经济的的状况来看,还没有。
此外,还有一个库存问题。
美联储根据它属下的12家联邦储备银行分别就它们管辖区域的经济状况所作的报告,于2001年11月28日发表公报说:“在全国大多数区域里,工商企业仍在继续削减库存。但是,大部分的库存削减还有待于今后进行。”
科技公司库存也是如此。2001年9月22日一期的《经济学家》报道说:“目前,美国企业库存的总量之高,是破历史纪录的。特别是电子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企业的过度库存的削减,尚需一段时间。”
库存需要进一步削减,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包括制造业在内的美国工业生产以及高科技产业的生产,今后还将进一步下降。
(2)2001年第一季度,美国大型公司的利润总额即开始大幅度下降。第二季度,美国规模最大的巨型垄断公司的利润总额下降了67%。据出版《华尔街日报》的道·琼斯公司的初步统计,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巨型垄断公司的利润进一步下降了72%。从目前美国的经济形势来看,第四季度,美国巨型垄断公司的利润总额还将继续下降。
在利润降幅最大的一系列巨型垄断公司中,包括著名的朗讯科技有限公司,因特尔公司,伊士曼柯达公司,通用汽车制造公司,福特汽车制造公司,戴姆勒-克里斯勒汽车制造公司,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爱迪生国际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思科公司,惠普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施乐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纽约时报》公司,以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总部原来设在西雅图、现已迁到芝加哥的波音公司。尽管中国民航总局在2001年10月一次就向波音公司定购了30架波音737型客机,但仍然扭转不了波音公司的厄运。该公司在同年12月14日宣布了大量亏损,并将在2002年中期以前至少裁员25000人。
仅在标准普尔证券交易公司上市的500家工、商、金融公司中,2001年上半年,由于大量亏损、到期无力偿还债务的大型公司就有101家,其中美国公司达83家。
现在在美国,唯有军工企业一枝独秀。由于收到五角大楼的订货单源源而来,它们的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生产增加,股票市值上升。
[ Last edited by k50 on 2005-5-27 at 15:31 ]
发表于:2005-05-27 07:33只看该作者
11楼
好文章
发表于:2005-05-27 08:56只看该作者
12楼
金融衍生品交易,是与人类生产活动毫无关系的一种金融赌博。
韬客社区www.talkfx.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