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马年展望:中国快马加鞭推改革 落实进程决定经济冷暖
* 财政货币政策基调不改,延续底线调控思路
[/color]
* 积极财政政策更趋谨慎,赤字率料不会扩大
* 改革增加经济向好预期,然进程不确定性成双刃剑
* 预期金融、财税及民生领域改革会有实质突破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1月2日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蛇年的曲折前行后,能否在即将到来的马年一马平川?尽管本届政府正在快马加鞭力推政治经济改革,但改革的不确定性又似把“双刃剑”,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冷暖空间。
分析人士预期,中国虽已定调2014年继续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的政策搭配,不过基于债务风险考虑,预计财政政策将更趋谨慎,赤字率不会扩大;而在诸多需要改革的领域中,金融,财税及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或许会有实质突破。
“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预测的分歧似乎并不大,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改革进程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称。
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描绘了很好的蓝图,当把改革作为正能量加入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来考量时,能不能落到实处以及能落实多少就变成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重启改革”几乎成为岁末所有财经类会议的主题,相较往年对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忧虑和悲观,对改革的期待也让学界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偏乐观。
就连一向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法悲观的春华资本集团董事长胡祖六,也明确表示对2014年全球和中国经济前景感到审慎乐观。他亦认为,2014年对中国来说最应该关注的是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能不能真正大刀阔斧地往前推进,真正有实效。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将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并提出经济工作六大任务,包括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改革进程决定经济冷暖**
举世瞩目的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全文2万多字,涵盖60个具体任务,而其中55条是重大改革任务。虽然改革预期温暖中国经济,但要在2020年前在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又有多少能在2014年获得实质性突破无疑有很大不确定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钱颖一表示,2014年是三中全会后改革起步的第一年,预计改革将在金融、财税和转变政府职能三个方面集中发力。金融领域方面,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弹性和形成机制仍将逐步推进;而财政领域将主要涉及预算管理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重新划分。
“应该推进预算改革,建立更加详细的事权清单,现在需要的是具体化,不仅仅是中央、地方的事权,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事权的重新划分。”钱颖一称。
在他看来,转变政府职能,就应该高调取消一批审批项目,不仅中央,更应该包括地方政府的审批,在这个过程中间,还应该区分行政法规和法律,前者可以立即清除,后者则应该开始启动法律修改流程。
2013年中国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300多项,此项改革亦对抑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
欲浏览中国季度GDP走势图表,请点选:
不过,改革预期升温并不能改变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经济转轨换道时的下行压力;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不同群体间利益矛盾加大等。
“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公司,总理就好比总经理,主席相当于董事长。”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银温泉形象地表示。
他指出,中国过去一直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依靠政府投资,最明确的特点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中全会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管理方式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积极财政更趋审慎**
通过底线调控思维,中国经济在2013年成功实现探底回升。展望2014年,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中国仍将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在改革中求发展。而对债务的忧虑亦使得积极财政政策更趋谨慎,“积极”或许更多体现在以营改增为主的结构型减税及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
一位不具名的官方人士表示,2014年中国主要经济目标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预计和2013年相当,分别维持在7.5%和3.5%左右。不过由于政府对债务风险的忧患意识增强,预计积极财政政策不会通过扩大赤字规模和赤字率来体现。
“个人预计2014年的赤字率可能会略有下降,至少不会突破2013年(预算)的2.1-2.2%左右的赤字率水平。”该人士称,无论是欧债危机抑或美国财政悬崖,都对中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这从中国大力缩减政府开支以及对地方债务高度关注都有所反映。
中国2013年财政预算赤字达创纪录的1.2万亿元,同比劲增五成。不过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全国财政收入119,650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14,697亿元,财政结余近5,000亿元。政府支出的收缩显然也有利于削减当年的赤字规模。
浏览中国年度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增速图表,请点选:
“财政收支终极目标应该是平衡而不能老打赤字,”前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也认为赤字率应该继续下降。他并指出,中国这么多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赤字规模也在增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往往与政府管理模式和财政管理体制有关。
贺铿表示,如果真的做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再沦为市场经济中的投资主体,财政资金只限于社会保障兜底以及民生方面公共支出,并从制度层面理顺中央与地方财事权的划分,那么也就不存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改革的进程。
中国财长楼继伟此前提到,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收入增长将转向中速,必然带来支出压力,但民生始终是支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超过收入能力的支出安排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color=#000]不过对于中国赤字规模也有不同声音。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此前就预计,2014年在财政赤字率稳定的基础上将小幅扩大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增加国债规模,预计国债规模将从2013年的1.2万亿元提升至1.3万亿。
QQ截图20140102163437.jpgQQ截图20140102163354.jpg
[/color]
* 积极财政政策更趋谨慎,赤字率料不会扩大
* 改革增加经济向好预期,然进程不确定性成双刃剑
* 预期金融、财税及民生领域改革会有实质突破
作者 沈燕
路透北京1月2日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蛇年的曲折前行后,能否在即将到来的马年一马平川?尽管本届政府正在快马加鞭力推政治经济改革,但改革的不确定性又似把“双刃剑”,决定着中国经济的冷暖空间。
分析人士预期,中国虽已定调2014年继续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的政策搭配,不过基于债务风险考虑,预计财政政策将更趋谨慎,赤字率不会扩大;而在诸多需要改革的领域中,金融,财税及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或许会有实质突破。
“经济学家们对中国经济预测的分歧似乎并不大,现在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改革进程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称。
他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方案描绘了很好的蓝图,当把改革作为正能量加入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来考量时,能不能落到实处以及能落实多少就变成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重启改革”几乎成为岁末所有财经类会议的主题,相较往年对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忧虑和悲观,对改革的期待也让学界对中国经济的展望偏乐观。
就连一向对中国经济前景看法悲观的春华资本集团董事长胡祖六,也明确表示对2014年全球和中国经济前景感到审慎乐观。他亦认为,2014年对中国来说最应该关注的是三中全会以后,改革能不能真正大刀阔斧地往前推进,真正有实效。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将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并提出经济工作六大任务,包括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改革进程决定经济冷暖**
举世瞩目的三中全会改革《决定》全文2万多字,涵盖60个具体任务,而其中55条是重大改革任务。虽然改革预期温暖中国经济,但要在2020年前在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其中又有多少能在2014年获得实质性突破无疑有很大不确定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钱颖一表示,2014年是三中全会后改革起步的第一年,预计改革将在金融、财税和转变政府职能三个方面集中发力。金融领域方面,利率市场化及汇率弹性和形成机制仍将逐步推进;而财政领域将主要涉及预算管理和地方政府财权事权的重新划分。
“应该推进预算改革,建立更加详细的事权清单,现在需要的是具体化,不仅仅是中央、地方的事权,更是具有代表性的事权的重新划分。”钱颖一称。
在他看来,转变政府职能,就应该高调取消一批审批项目,不仅中央,更应该包括地方政府的审批,在这个过程中间,还应该区分行政法规和法律,前者可以立即清除,后者则应该开始启动法律修改流程。
2013年中国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300多项,此项改革亦对抑制经济下滑功不可没。
欲浏览中国季度GDP走势图表,请点选:
不过,改革预期升温并不能改变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包括经济转轨换道时的下行压力;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环境污染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风险增大,以及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不同群体间利益矛盾加大等。
“如果把中国比喻成一个公司,总理就好比总经理,主席相当于董事长。”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银温泉形象地表示。
他指出,中国过去一直是政府主导经济发展,依靠政府投资,最明确的特点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三中全会强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管理方式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积极财政更趋审慎**
通过底线调控思维,中国经济在2013年成功实现探底回升。展望2014年,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中国仍将致力于经济结构调整,在改革中求发展。而对债务的忧虑亦使得积极财政政策更趋谨慎,“积极”或许更多体现在以营改增为主的结构型减税及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
一位不具名的官方人士表示,2014年中国主要经济目标包括GDP(国内生产总值)和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幅预计和2013年相当,分别维持在7.5%和3.5%左右。不过由于政府对债务风险的忧患意识增强,预计积极财政政策不会通过扩大赤字规模和赤字率来体现。
“个人预计2014年的赤字率可能会略有下降,至少不会突破2013年(预算)的2.1-2.2%左右的赤字率水平。”该人士称,无论是欧债危机抑或美国财政悬崖,都对中国有很强的警示作用,这从中国大力缩减政府开支以及对地方债务高度关注都有所反映。
中国2013年财政预算赤字达创纪录的1.2万亿元,同比劲增五成。不过财政部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全国财政收入119,650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14,697亿元,财政结余近5,000亿元。政府支出的收缩显然也有利于削减当年的赤字规模。
浏览中国年度财政收支差额与财政收入增速图表,请点选:
“财政收支终极目标应该是平衡而不能老打赤字,”前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也认为赤字率应该继续下降。他并指出,中国这么多年财政收入大幅增长,但赤字规模也在增长,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往往与政府管理模式和财政管理体制有关。
贺铿表示,如果真的做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再沦为市场经济中的投资主体,财政资金只限于社会保障兜底以及民生方面公共支出,并从制度层面理顺中央与地方财事权的划分,那么也就不存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改革的进程。
中国财长楼继伟此前提到,今后一段时间财政收入增长将转向中速,必然带来支出压力,但民生始终是支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超过收入能力的支出安排是不可持续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color=#000]不过对于中国赤字规模也有不同声音。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此前就预计,2014年在财政赤字率稳定的基础上将小幅扩大财政赤字规模,适当增加国债规模,预计国债规模将从2013年的1.2万亿元提升至1.3万亿。
QQ截图20140102163437.jpgQQ截图20140102163354.jpg